小学科学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论文库 >> 小学论文 >> 小学科学 >> 浏览论文

小学科学教学语言描述要注意什么

文章来源:不详    文章作者:佚名    日期:2015年12月28日
 小学科学教材已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教师们的观念在逐渐更新,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地凸现,但如果我们对现在的科学课教学现状进行仔细观察和冷静地分析后会发现,在小学科学教学
 小学科学教材已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教师们的观念在逐渐更新,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地凸现,但如果我们对现在的科学课教学现状进行仔细观察和冷静地分析后会发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忽视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整理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进行探究的前提,学生如果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不能进入探究活动。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明显增强,如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之前,教师最常说的话就是“对于这个现象,你们有什么问题”“针对这个现象,你还有什么问题”等等,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自己的问题,这种现象非常好,但往往不注意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整理,以至于有些教师常常抱怨学生不会提问题,在课堂上“乱想”“瞎问”。这样做的结果直接会导致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探究价值不大的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重要。”
   在教学中我感觉到课始应创设一种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使整个过程围绕学生提出问题展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被大大激发,因为学生提出问题总是以自身积极性思考为前提。例如:我在教学《岩石的风化》这一课时,创设了一种情境,用多媒体展示了课本上岩石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探究:山上的岩石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就想探究:为什么岩石上裂缝那么多?有时教师适当点拨,让学生讨论哪些问题值得探究,哪些问题不值得探究,帮助学生筛选出探究性的问题。
   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出问题,学生才会有强烈的探究问题的欲望,这是一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
   二、注意学生探究过程能力的培养,切忌走极端,忽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儿童天生就是探究者,探究是一种本能,我们所要努力追求的,不过是让儿童这种天生的探究能力不断提高和完善。从一个小孩想知道蚯蚓如何在地下生活到很多科学家探究新的纳米材料,只不过是探究能力不断提高和完善的漫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也是我们得意和自豪的过程。在我们教师的指导下儿童从不成熟探究走向科学探究,并且要适时加以指导。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在学生探究时要加以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有效的探究,探究不等于放羊,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比如,在实验斜面的作用这一课时,学生分组后,我让他们做好记录,画出简图,记住拉物体所用的拉力等收集实验探究中的实事材料,然后用收集到的事实加以分析,在全班进行交流,一方面培养了他们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同时也掌握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这个大舞台上应成为“主角”,而教师则应成为学生探究道路上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处于“平等中的首席”这个位置,但这种角色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降低,甚至是无足轻重。因为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所以在探究活动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比如在实验前,可以先让学生收集实验探究中的材料,然后用收集到的材料加以分析,再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既能培养他们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的过程。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科学教师只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传统教学方式,才能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科学课程的改革实践中,才能保障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
上一篇: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