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税收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论文库 >> 大学论文 >> 财政税收 >> 浏览论文

高校师生科技创业的SWOT分析与行动对策

文章来源:不详    文章作者:佚名    日期:2015年04月15日
摘 要:2011协同创新计划为高校师生科技创业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文章运用SWOT分析法,深入分析高校师生科技创业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相应的行动对策。指出大学、企业和政府应以市场需求为

摘 要:2011协同创新计划为高校师生科技创业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文章运用SWOT分析法,深入分析高校师生科技创业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相应的行动对策。指出大学、企业和政府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孵化服务平台,从政府政策支持、教师科研评价、创新创业教育、产学研合作、创业载体建设五个方面推进高校师生科技创业工作。

关键词:高校师生 科技创业 SWOT分析 行动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1-206-03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时期。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教育部2012年开始启动第三项国家工程“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也称2011协同创新计划。该项目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深化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高校师生科技创业作为新形式下的创新组织方式,积极参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产学研用紧密融合,协作各方优势互补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加速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服务社会发展。

本文采用战略规划管理的态势分析法,即S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分析法对高校师生科技创业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进行系统分析,明确高校师生科技创业的优势(S)、劣势(W)、机会(O)和威胁(T)。按照内外部因素影响程度进行排序,构造SWOT矩阵,相应提出高校师生科技创业的行动对策。

一、高校师生科技创业的SWOT分析

高校师生具有专业知识和创业激情,是社会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高校师生创业者具有良好的科技研发创新能力,掌握创业产品的核心技术,具有技术领先性。高校优良的创新环境下,研发团队了解行业前沿动态,提前研究市场需求,通过科研项目的合作打造出得力的团队。

(一)高校师生科技创业的优势分析

1.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优势明显。近年来,高校的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贡献巨大。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发布的《高校获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情况》的报告中指出:以2013年度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为例,全国高等学校共获得169项奖项,占通用项目总数246项的68.7%。其中,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奖项为123项,占总数的50.0%。由此可见,依托高校的科技研发资源优势和高校师生的持续创新活动,高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成果在国家科技创新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2.高校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的职能所在。为应对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发布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的报告中称:“所有有远见的高等教育体制和机构应该在确定自己的使命时牢记这样一种远景,即建立最好称之为进取性大学的新型大学。”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高校师生创造的科技公司对国家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师生创建的企业在2009年销售额高达2万亿美元。斯坦福大学以强大的科研力量和研发人员为支撑,带动了美国硅谷的发展,创造了苹果、英特尔、朗讯等知名科技公司。我国的清华大学对国家产业经济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2011年我国沪深股市2000多家公司有近100家企业的高管是清华校友,“清华系”上市公司总市值约1.4万亿元。高校为国家的经济发展的核心利益服务在各国所占分量不言而喻。

3.大学生创业热情高涨。调查发现,庞大的高校师生群体,有着高涨的创业热情和行动力。中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的普及教育阶段。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1年的117万人增长到2014年的727万人,14年增长了6.2倍。2011年,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和中国传媒大学合作开展的《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显示,81.5%的受访者表示对创业有兴趣,接近半数的受访者打算自己创业或和朋友共同创业。受访者认为通过自主创业能“实现自我价值”(72.1%)、“享受人生自由”(65.8%)和“实现理想”(59.9%)。众多的创业大学生群体与高校教师组成合作团队,可以共享高校的创新优势资源,把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需求的产品。

(二)高校师生科技创业的劣势分析

1.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实障碍。当前,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着体制机制上的不畅和现实障碍。专利成果等知识产权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的调研数据统计并不乐观。教育部《中国高校知识产权报告(2010)》中的统计数据显示:1985年至2010年期间,我国高校累计专利申请总量为319595件,年平均增长率19.8%;累计专利授权总量为150029件,年平均增长率26.0%。但是,专利质量不升反降,平均寿命只有3年多,专利转化率也普遍低于5%。我国高校的知识产权工作在实际开展中存在如专利所有人权利行使和利益分配等诸多问题。我国根据新形势下的高校知识产权工作,修订了《科技进步法》,将国家资助科技项目成果的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转化,重新加以调整以减少高校实施知识产权工作的束缚限制。

2.大学生创业活动的科技创新层次较低。大学生创业群体的热情和行动有余,创新能力不足。如果没有高校教师的科技资源支撑,单纯的大学生团队进行的创业活动,其创新层次较低。政府出台政策帮助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其目的除了创造就业机会,以创业带动就业,更期望能够聚集创业人才,带动多元就业,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当前大学生创业的创新活动比例偏低,没有显示出知识创新优势。麦可思研究院《就业蓝皮书》显示,2012年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行业技术成分不高。创新水平相对较高的专业设计、信息和通信产业加起来占14%,而零售商业、批发商业占比约40%。大学生创业对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贡献显然没有充分发挥,在科技创新领域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高校师生科技创业的现实机遇

1.2011协同创新计划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协同创新计划,是国家在高等教育系统实施的第三项国家战略工程。该计划旨在突破高校内外部机制体制壁垒,构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2011协同创新计划的目的是让“1+1>2”,项目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2013年,国家培育了167个协同创新中心,由高校牵头,联合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和地方政府等优势资源。经过严格认定,最终只有14个协同创新中心获批为“2011计划”首批国家协同创新中心。

协同创新价值内涵给高校师生的科技创业活动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机遇。首先,高校的发展模式从以学科建设为中心转变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为高校师生的科技创业活动提供了政策依据。其次,协同创新以构建四大任务为要求,重新整合高校内部院系分隔的管理方式,跨学科协同发展,极大推动了高校师生的创业实践。第三,协同创新构建高校、企业和政府的创新资源有效融合,实现高校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共享,推动各种创新要素的协同发展。

2.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大学生科技创业活动。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中央政府近年来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引导力度不断加强。教育部2001年至2010年间针对大学生就业工作出台相关文件,“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的内容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创业内容占文件全文的比例从2001年的0.55%增至2010年的16.25%。2014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中明确,在2014年至2017年,实施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提出通过提供创业服务,帮助和扶持更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各级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如上海市的《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用于资助上海高校大学生创办科技企业,至2013年已累积资助金额近1.5亿元。江苏省在《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若干政策的通知》中明确,允许在校大学生休学创办科技型企业或进行科技中介服务。

(四)高校师生科技创业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1.国内经济形势和创业环境的现状。在世界经济复杂多变的今天,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4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长7.4%。我国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产业转型升级、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不断上升,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我国保持了较低的通胀水平和较高的新增就业,但仍不可盲目乐观。

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自2002年参加全球创业观察研究以来共发布了九份中国报告。清华大学2014年发布的《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创业环境与政策》报告,基于2002年至2012年的数据,以我国的创业环境和政策为主题进行分析和评价。报告显示,我国的创业环境在参加全球创业观察的6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36位,居于中游水平。我国的创业环境条件总体上在逐步改进,但从历史比较的角度看,还没有得到十分有效的改善。在金融支持、政府项目、创业教育与培训、商务环境几方面的创业服务现状亟需改善。

2.科技成果转化的改革任务十分紧迫。世界各国对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日益重视。科技发展是新形势下国家经济增长的源泉,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驱动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制定科技政策的共识。美国的《贝耶-多尔法案》,也称“大学、小企业专利程序法案”解决了大学承担政府资助研究产生的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大学作为知识产权拥有者与有需求的公司建立公平交换的合作关系。该法案的实施,使大学等研究机构愿意向市场需求者转让专利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科技发明的商品化进程。教育部在2013年《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中指出,我国高校对教师的科技评价机制,面对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要求,暴露出重数量轻质量、评价指标单一化、评价方法简单化等问题。高校对研发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开放长效评价机制的改革任务十分紧迫。

二、高校师生科技创业的行动对策

基于高校师生科技创业的SWOT分析,本文对SWOT矩阵分析模型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所组成的四种战略组合,提出相应的行动对策(图1所示)。跨组织知识共享网络具有社会关系性与信息技术性、知识保护与知识共享共存性。高校师生利用科研成果进行创业活动,创办科技型企业或进行科技中介服务,其关键需要以大学、政府为核心要素,以企业、中介组织和专业服务管理机构等为辅助要素,形成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孵化服务平台。

(一)政府出台高校师生科技创业扶持政策

政府部门出台高校师生科技创业扶持政策,建立协调督查机制,明确具体考核指标,以监督落实扶持工作的实际成效。成立多部门联动的专设机构,把高校师生科技创业服务体系平台搭建、创业孵化载体建设、创业培育项目完成情况、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数和就业人数等内容,分类细化评价和考核指标。政府部门可配备专门人员,邀请专业研究机构共同合作,借助社会的监督力量,健全完善高校师生科技创业服务管理工作。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师科研评价方法

高校对于从事科研应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教师,应按照工作内容和业务特点,根据科研创新的社会贡献,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技术实现的成果,实施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标准。鼓励科研人员以市场需求和产业应用为工作导向,实行社会经济效益和转化现实生产力的实际贡献为重点的评价。完善职务聘任和岗位聘用机制,包括考核标准、评价指标和奖励机制等方面工作,鼓励高校教师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在评价体系中肯定高校教师创新创业的能力,关注教师从事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制定相应的评价细则和量化指标。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既缺乏系统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体系,又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和实践机会。高校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科研创新资源和优势,对大学生开展与专业学科教育有机融合的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研发、创新发明竞赛和创业项目实践等多种方式综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标准,既考察和强调大学生对专业学科知识的掌握,又鼓励和突出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综合素质。从互动教学和参与科研实践中,建立师生协同创新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在高校教师的辅导支持下,以师生共同研发的科研创新成果开展创业工作。

(四)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知识协同创新主体可以通过人才流动、项目合作、产学研合作等形式实现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加强协同创新,鼓励支持高校与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产业化合作项目要以市场为导向,技术开发和成果产业化为产品评价重点,高校、企业和专业机构多元主体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科技成果的核心技术突破要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带动社会的经济效应,对国家发展做出实际贡献。高校可以聘任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研究员,支持企业为高校设立研发岗位,形成人才交流互动,创新成果共享的协同合作机制。

(五)社会参与高校师生科技创业载体建设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鼓励高校、企业和社会资源共同参与高校师生科技创业载体建设。在高校建立师生创新创业实习基地,支持高校和企业围绕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建设公共服务管理机构。将政府部门、中介组织和高校资源充分整合,促进科技创业服务平台的外部环境建设。政府买单引入专业管理机构,按照企业规模和孵化阶段,完善资金扶持、税费减免、户籍管理等优惠政策,以“专业孵化、市场导向、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充分发挥科技创业载体的示范作用。

三、结语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高校师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不断加强。高校师生科技创业有自身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同时外部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大学、政府和企业等多方主体,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形成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孵化服务平台,共同推进高校师生科技创业工作。高校师生通过科技创新活动,接轨社会新的变化发展,使创业项目与市场需求相契合,引导高校技术成果的加速推广和产业化应用,协作各方优势互补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研究(人才发展)课题“城区人才创新创业环境优化研究”(13SRB-26);南京市软科学重点研究计划项目“南京推进大学生创业创新的机制、模式及对策研究”(201302003)。]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2012.5

[2] 李宝笃.创业型大学带来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大众日报,2012.8.26

[3] 方厚政.高校专利实施难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2(3)

[4] 严毛新.政府推动型创业教育——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历程及成因.中国高教研究,2011(3)

[5] 周春彦,亨利·埃茨科威兹.美国创业型大学的历史演化及主要特征.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2005(5)

[6] 周敏,胡帮喜,聂规划.跨组织知识共享网络的特征分析.现代管理科学,2007(8)

[7] 钟小川,黄妍.谈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4(3)

[8] 韩言虎,罗福周,方永恒.创新集群知识网络的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现代经济探讨,2013(11)

上一篇:民办高校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探究
下一篇:加强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与途径